中新網12月17日電 臺灣《旺報》今天刊登由從大陸嫁到臺灣的陳女士撰寫的《臺灣鄉間的真心質朴》一文,陳女士在文中描述了由臺北南下至苗慄途中的一則小插曲,並感嘆“臺灣真心質朴的盛情”,讓其“意識到自己無端的多慮”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中秋假期長周末,我先生所服務的大學英文系在苗慄山區舉辦迎新宿營活動,我們特意從臺北南下去看望參與活動的學生,途中發生了件小插曲,讓我感到臺灣真心質朴的盛情,也讓我意識到自己無端的多慮。
  途經苑裡,在老街吃過中飯,看到街對面有一幢紅磚大宅很是氣派,走近一看是老字號的振發帽席公司,老闆在裡面聽到聲音連忙出來招呼,熱情地帶我們參觀他們八十多年的老宅兼作坊,裡裡外外、前前後後帶我們轉了好幾圈。這幢大宅依次是店堂、客廳、作坊和廚房,廚房裡砌著大竈台,多張大圓桌面和古董級的碗櫥,可以想象當年人聲鼎沸時的興旺。
  老闆盛情邀請我們喝茶聊天。原以為是推銷商品而有點遲疑,勉強坐下後還想儘早脫身,想不到老闆還真只想跟我們聊聊,交個朋友,絲毫沒有其他意圖。
  中年的老闆侃侃而談,說從祖上開創至今已有數代,主要是以藺草編製為主。藺草是我熟悉的,因為老家上海大多數家庭夏天都是睡白麻筋席子,白麻筋的學名就是藺草,是寧波土產,至今還有從唐朝傳承下來的老字號。在臺灣有機會看到藺草席蠻開心的,老闆從玻璃櫃取出藺草席,一看之下,原來臺灣所用的藺草較寬,接近細筷的寬度,和寧波藤椅所用的藤粗細相仿,而寧波白麻筋席所用的材料極細,宛如細面,在編製手法上也各不相同。
  看過席子,老闆又取出一頂式樣高聳的草帽,帽緣上方嵌有黑色的太陽眼鏡,鏡片可以開啟,原來這是蔣宋美齡女士的特別訂製款,老闆說“fashion吧?現在的fashion算什麼?看看這五十年前的,這才是真正的fashion。”
 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郵差帽,老闆隨手拿了一頂,青色大圓帽用手敲敲很硬實,說又叫晴雨帽,做起來很費工,老闆說要兩個工人相向用力拉才會成型,因而早些年這樣一頂便價格高昂。
  從店堂穿過一小門就走進內室客廳,老古董真不少,半個衣櫃大的黑色老舊保險箱,上面標有英文日文和中文,古老的大掛鐘,無言地訴說著過往的滄桑和曾經的繁華。最引人註目的是牆上的老照片:老闆的祖父張水連老先生手持蔣宋美齡的墨鏡草帽微笑,老人家的氣質真是儒雅。正中的多幅照片是蔣經國先生1980年來訪時,在店門口拍攝的照片,老闆說那天非常轟動,好多鄉親鄰裡都來圍觀。
  時代的車輪轟隆隆地向前開去,草帽草席都式微了,加上機器化的生產,再也不是以前請一些鄰居婦人代工編織的年代。老闆說早先靠一個婦女編織就可以供養一家人的生活,現在沒有什麼人願意再做這些了,張老闆兄弟倆也都外出工作,曾在《中國時報》當過記者,現就職於小區大學,只在節假日回來在店堂內坐坐,守著這古舊的老宅,守著一份舊日氣息,店內商品大多是從前庫存,賣完就賣完了,令人感嘆。
  告別張老闆,午後的苑裡老街很安靜,沒有人來人往,只有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,遙遠相對的回聲,通往遠處的弧形街衢,藍天碧雲分外耀眼,倆人攜手安靜地走著,什麼也不想,只是看看綠樹紅瓦,聽著風聲,享受難得的片刻寧靜。
  街上木屋斑駁的油漆流露出昔日曾擁有過的顏色,雖然不再人聲鼎沸,但有著過往濃厚生活氣息的鄉土老街,終究不是旅游景點仿古街區可比擬的,雖然商業繁華不再,但人情溫暖依舊還在。(文:陳蓓)  (原標題:大陸配偶看臺灣:感嘆真心質朴的盛情 無需多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iwgjvter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